因淬鍊而精彩 永續臺灣 領航世界
智慧&綠色製造風起雲湧,金質研究引產業破浪前進
跨越國界洞見生命困境,臺灣觀點躍登世界頂尖舞台
以「科文共裕」為願景的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今日在松菸誠品表演廳舉行第28屆「東元獎」頒獎典禮。本屆科技類獎不同於過去歷屆獲獎者以研究型大學教授為主流,6位新科得主就有3位學思歷程跳脫傳統框架,奠基非研究型大學逐夢踏實,淬礪創新引領國內外風潮,成為「英雄造時勢」最佳寫照;人文類獎則頒給被譽為「攝影詩人」的國際馬格蘭攝影社終身會員張乾琦,彰顯其透過鏡頭展現人道關懷與獨特美學,跨越國界為臺灣紀錄影像開拓不凡格局。
全球COVID-19疫情今年持續延燒,我國也在5到8月進入三級警戒,但本屆「東元獎」申請與推薦件數仍多達71件,競爭如同往年激烈。各組評審委員透過線上視訊會議討論推薦名單,再提報總評審會議評選核定7位得主。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郭瑞嵩表示,綜觀本屆得獎者跨領域研究成果,跟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博學者李奧納多.達文西有著同樣特質,除了難以遏制的好奇心,更富涵創造性想像力,既是科學家也是藝術家,產學合作與技術移轉產業成果豐碩。
本屆科技類「機械/能源/環境」領域由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覺文郁與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特聘教授陳維新分庭抗禮,共同平分80萬元獎金;成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特聘教授陳志勇與臺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特聘教授童國倫則在「化工/材料」領域難分軒輊。「電機/資訊/通訊」領域由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特聘教授郭斯彥獨領風騷;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李國賓從「生醫/農業」領域25位競爭脫穎而出,獨得80萬元獎金。
應邀觀禮的東元電機董事長邱純枝指出,「2050年淨零排放(Net zero)」已是全球共識與目標,綠色製造技術正是產業界必須積極採取的行動。本屆科技類獎6位得獎者,研究成果涵蓋計算可靠度、減少成本、提升效率、精度、物聯網、智慧製造、節能與潔能等前瞻科技,不但居國際領導地位,產學合作與技轉紀錄創歷年之最,6位得主參與產學合作計畫高達313件,金額超過6億元,發明專利總數487件,技術移轉產業140件,累積技轉金逾2億元,含金量極高,更是促進臺灣製造業面對全球智慧製造浪潮挑戰的前導者。
本屆得主更難能可貴是,目前任教於臺灣大學的覺文郁與童國倫,以及成功大學特聘教授陳維新,研究生涯分別從虎尾科技大學、中原大學與輔英科技大學起步,雖然有別於傳統研究型頂尖大學,卻突破環境限制在不同領域引領風騷,展現堅毅的問道精神。覺文郁創新研發五軸光學式精度量測系統,為全球首創非接觸式工具機精度檢測儀器,榮膺教育部第三屆國家產學大師獎;童國倫的高效能無機薄膜技術獨步全球,被譽為過濾分離科學破壞式創新;陳維新利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建立並優化綠色循環能源系統,成為國際「焙燒」權威。
與童國倫、陳維新同為本土博士,童年歷經父親經商失敗困境,發奮苦讀脫貧的陳志勇,打造臺灣首座碳循環再利用示範工廠,利用碳捕結合再生能源產氫技術,產製綠色化學品與甲烷天然氣,為國內產業苦思不得其解的減碳課題,開啟希望之窗。郭斯彥與李國賓出自小康家庭,依賴全額獎學金始能負笈美國,李國賓把整合型微流體晶片系統應用在流感病毒或細菌等傳染性疾病、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篩檢診斷;郭斯彥則領先全球針對記憶體晶片容錯提出正式理論模式與分析等技術,被英特爾等國內外知名廠商應用在IC製程驗證。
評審委員會主動提名的人文類獎,今年以「紀錄影像」為遴選領域。張乾琦從攝影鏡頭洞見生命困境的情懷,作品躍登美國《時代雜誌》、英國《泰晤士報》與法國《費加洛報》等國際重要新聞媒體,並獲全球各大美術館與攝影節爭相邀展和典藏,讓臺灣觀點在世界頂尖舞台佔有一席之地。本屆「東元獎」特別邀請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李世光擔任頒獎貴賓,並在頒獎典禮結束之後,邀請從奧地利返臺親自領獎的張乾琦,以「鍊,不思量,自難忘」為題發表演講,跟所有得獎人與應邀觀禮貴賓分享「馬格蘭攝影社」的人文精神與圖像意義。